清河文化简略概述
发布时间:2019-04-18阅读数:489来源:县文广新体局作者:清河县石家庄商会
清河县地处河北省东南部,隶属于邢台市,面积502平方公里,人口 42万。
清河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一条铁路、二条国道、三条高速过境(京九铁路,308、340国道,大广、青银、邢临高速),距石家庄、济南机场150公里以内,距天津港、黄骅港350公里以内。
清河历史悠久,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即今清河县地),因境内有清河而得名;东汉时改为甘陵郡;北齐时,于今清河地设武城县,并迁清河郡至此,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改武城县名清河县,自此清河县才名副其实。
清河文化灿烂,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宋以前,清河为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之地。姓氏繁多,且是天下张姓的发源地;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武松文化之乡”;名著《金瓶梅》故事的发生地亦在此,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中国金瓶梅文化研究基地”;因历史上人才辈出,更是被誉为“状元之乡”。这些光辉灿烂的历史千百年来在清河大地上,口耳相传,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武松文化、金瓶梅文化(市井文化)、张氏文化、运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交相辉映。
清河县域经济发达,改革开放以来,清河县在既无资源、又远离市场的黑龙港平原地区,敢为人先,先人一步发展民营经济,成功走出一条“千军万马闯市场,千家万户奔小康”独具特色的富民强县之路,培育形成在国内外同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羊绒、汽车及零部件、稀有金属等特色产业。清河县域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发展民营经济的一面旗帜;是河北省列入全省首批扩权县和优先培育的中等城市之一;2011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县城”荣誉称号。
一、羊绒文化
清河虽然没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景观,但改革开放以来羊绒加工程序、工艺、销售渠道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使羊绒行业不断壮大,并进而形成了清河独具特色的羊绒文化。自1994年首届清河国际羊绒交易会成功举办以来,至今清河已成功举办了二十届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交易会,吸引了全国各地、世界各国的客商前来清河投资采购羊绒制品,“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的广告词随之家喻户晓,清河也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羊绒之都”。随着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羊绒产业,清河投资10亿元建成了占地近千亩的清河羊绒制品城。2007年,电子商务异军突起,清河县羊绒企业抢抓时机,在淘宝、天猫等第三方购物平台开设的网店超过5000家,年销售额高达15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制品网络营销基地。
二、张氏文化
相传上古时代,轩辕部落与蚩尤部落连年战争。轩辕第五子挥喜观天象,见流星飞渡弧矢星,突生灵感,制造了弓箭。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矢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黄帝于是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箭的官,叫“弓正”。轩辕战胜蚩尤,其他部落纷纷归顺,拥轩辕为天子,称黄帝。黄帝君临天下后,封赏挥公,并赐姓张,世居青阳,也就是今天的清河县,张挥也就成了张姓始祖。2009年,清河县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张姓文化之乡”,并授牌“中国张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清河县更是建设华夏张氏祖庭以供张氏后裔聚首清河,寻根祭祖共叙浓浓亲情。
华夏张氏祖庭坐落于县城西部挥公大道北侧,占地面积近300亩,是张氏文化生态园整体规划的核心区域,包括门阙、挥公堂、张氏纪功柱阵、挥公墓、甬道、牌坊等。其风格独特,仿照四、五千年以前黄帝时期的祭祀建筑形式,以黄河流域原始社会的酋长金字塔状建筑为原型,以上古"明堂"(效仿天圆地方,四周环水、四面没墙的宫殿)为意象,以"亚"字型布局为基础,配以独特的牌坊,高11.8米的汉白玉挥公雕像、祭祀广场、门阙、望楼等,达到了古朴、宏大、庄严、神圣的历史场景感和纪念性效果,使现代与远古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交融,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氏族纪念圣地。
2009年5月28日、10月26日、2010年5月28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张氏后裔,先后在华夏张氏祖庭成功举办了世界张氏总会第四届恳亲大会、华夏张氏祖庭重阳节祭祖大典、庚寅年中华张氏祭祖节等活动。
三、武松武大郎文化和金瓶梅文化
武松是北宋末年的著名传说人物,有关其轶事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宋画家龚圣与所作《宋江三十六人画赞》,其中《行者武松赞》对武松的身世故事作了介绍和纪录。武松是北宋末年清河孔宋庄人。清河流传的多为武松入江湖前的传说,如“武松捉老鳖”、“武松大闹东岳庙”“武松醉打贾武举”等。武松因行侠仗义得罪权贵,遭官府追捕,怕连累相亲,后行走江湖,演绎了“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等壮举。武松身上所凝聚的“见义勇为、不避艰险”的优秀品质,受到历代称赞。
武大郎是清河县传说人物,而且清河县实有其人,系元末明初清河县孔宋庄人。但此武大郎与《水浒传》所描述的大相径庭,不是卖烧饼的,而是阳谷的清官县令。据说:武大郎家境清贫,外出求学期间曾得到一个同窗的资助。武大郎考取进士后,授阳谷县令,娶邻村大家闺秀潘金莲为妻。任职阳谷县令期间,昔日那个同窗落难之际向他求助,却对他产生误会,遂在阳谷回清河的路上写下很多诽谤武大郎夫妇的话,回家后才得知武大郎早已暗中帮助了他,悔恨已晚。那些诽谤之辞已在民间传开,被施耐庵编进《水浒传》,成为千古冤案。迄今,武家那村南尚有武大郎的墓和祠堂。武家那武氏后人共认武大郎是其祖。
古代最著名的世情小说《金瓶梅》是在武松故事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所以,清河县是《金瓶梅》故事原生地。《金》一书具体描写了清河县明代县城及其周围的特殊地理风貌,同时,书中也始终贯穿和弥漫着清河民俗和清河方言。多年来,中国《金瓶梅》学会的负责人和专家,不断来清河考察,并发表了诸多《金瓶梅》与清河关系的文章,积极探索、宣传市井文化。
四、运河文化
清河,曾经是一座因运河而兴起的县城。在清河历史上,流经清河的大运河有两条,一是隋唐大运河,二是元明清运河,即举世闻名的今县境东仍然存在的京杭大运河。几百年来两条运河与清河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清河的政治、经济、娱乐、婚丧嫁娶等民俗。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盛,带动了清河县油坊码头的建设和发展,使得油坊古镇非常繁华,也因此成为物资集散交流中心,是河北清河、威县、南宫、故城以及山东高唐、夏津、武城等地的商品集散地,被人们誉为“清河县的小上海”。 现六个码头遗址保存完好,是大运河重要的遗产点之一,当时远近有名的益庆和盐店旧址仍保留原样。2014年,国家安排专项资金492万元对码头实施了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状元之乡
从唐武德五年到清光绪三十年的1282年中,河北共出了可考的状元41人,而清河就占了11人。其中,孙伏伽是我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因此,唐代的清河还被誉为“状元之乡”。除了孙伏伽外著名的还有到了北魏时期,书法家崔浩、天文学家张子信、数学家张丘建等也出生于清河。
六、隆兴寺
隆兴寺位于华夏张氏祖庭北侧,原址在西关村东南,几经战乱损毁无存。
新址于1998年释妙俭法师在清河县快活林复建隆兴寺。2010年释万一法师率信徒对隆兴寺进行扩建,项目总投资1亿余元,占地150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完成了观音殿、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普贤殿、地藏殿、两侧厢房、三圣殿、两个寮房、一个钟楼、一个鼓楼、两个方丈楼、千层塔、莲花池的建设和寺院绿化等工程的建设,善导念佛堂现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念经堂。2014年10月19日举行了隆兴寺重建落成暨佛像开光庆典。
七、法云寺
法云寺位于清河县西南十五公里处三铺村。
始建于唐乾元初年间,历经明代、光绪年间都有过修葺。据记载,此寺院气势磅礴,宏伟壮观,院内古柏苍翠,花香四溢,曲径通幽。院围雾气昭昭,犹如祥云环绕,天上神景一般。法云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庙会期间,商贾云集,兼之四方香客结社而来,喧闹之声响彻十里之外。
八、道教文化
玉皇宫位于河北清河县袁宋庄,玉皇宫主祀玉皇大帝, 现为清河县道教协会所在地。庙内主要有玉皇殿、元辰殿、元君殿、慈航殿等。元辰殿供斗姆元君和六十甲子神,于辛卯年九月十九开光。玉皇殿、元辰殿匾额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河北道教协会会长、北京道教协会协会黄信阳道长所书。
九、汉墓文化
清河历史文化中汉代风格较为浓郁,为国600年,先后至少有9个王封邑清河、葬于清河。其中冢子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甘陵古墓和皇帝坟遗址。
冢子位于坝营镇冢子村西30米处,其周围原有8座小冢子,并称清河九冢, 8座小冢子现已破坏。冢子原高20米,底部直径100多米,现高15米,底部直径60米,在方圆十里内,均可看见,多年风雨侵蚀,表面绿苔遍布,小树、杂草丛生,沟坎甚多。根据出土文物断定,此冢子为汉代墓。
传说冢子主人为东汉清河王刘庆夫妇。刘庆是东汉第三位皇帝汉章帝刘炟的儿子,为太子,后因皇帝误听谗言,导致刘庆太子被废,贬为清河王,后来他的儿子刘祜做了皇帝,即,汉安帝,不久刘庆死,汉安帝刘祜追封其父为孝德皇。
有关冢子的神话传说也很多,流传最广的是狐仙助人的故事。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冢子里有位狐仙,有很多东西,如桌椅板凳、锅碗碟盘等,周围几个村子里有红白事,需要这些东西时,在头天夜里,去冢子拜求一番,说明借多少,第二天早晨就可如数得到,办妥事情后,再如数归还,有借有还,这一带村民没作过难,后来,一个爱占便宜的人,借了冢子里的东西,不如数归还,后来只借不还,以后就再也借不出来了,当地人从中悟出一条生活谚语: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十、清河明清八景
清河明清八景即鲧堤夜雨、贝州晚霞、石柱凤鸣、莲沼并蒂、御河远帆、甘陵草色、廉墓霜花、茶堂龙爪。
鲧堤夜雨:鲧堤位于清河县西南部的大堤村西,与威县接壤,相传为尧舜时期大禹之父鲧治水时所筑。在清河县境内约4公里长两端分别入临西、威县境内。民国旧志载:“堤阔三丈有奇,高二丈有奇。”现在宽处尚有10米,高处仅2米。原来堤宽20米,高7米,犹如一条巨龙,由西北广宗县境方向奔腾而来,向东南临西县境方向逶迤而去。
贝州晚霞:宋恩州城遗址,在今葛仙庄镇的城东、城西二村附近。城郭围绕二村呈长方形,南北长1.2公里,东西长2公里,为土墙夯筑。现城垣断续可见。东北城角尚存500米,高处达6米,西北角尚存200米,高4米,西南城角尚存200米,高5米,城墙顶宽一般在6至8米。该城系北宋元祜六年(1091年)监官赵荐之修建的恩州和清河县,州县同郭的恩州城,金时恩州东迁历亭,此后一直是清河县治所在。旧志记载城“周围九里,高二丈,阔二丈”。由于恩州是由贝州更名而来,时人习惯上仍沿袭旧称,称其为贝州。
石柱凤鸣:据民国23年版《清河县志》载:白马令李云坟,在县西十里(大清一统志)。冀州刺史贾琮刻石表之,后魏时尚存,俗谓李氏柱石(水经注),今墓与石俱湮(旧志)。李云系甘陵人,东汉时官拜白马令(即白马县县令)。因忠言直谏死于狱中。据说其坟前立以石柱,上雕凤凰,因此该坟以“石柱凤鸣”被列为清河八景之一。
莲沼并蒂:该池遗址在今潘庄村东南2公里处,据说此处原是一片方圆五百亩,地势低洼的沼泽之地。其水澄碧如玉,清澈见底,内长莲藕,一片翠绿。每逢夏季满池莲花盛开,景色奇特。相传在百里为王时,被皇家看中,定为宫中游览胜地,故而得名莲花池。明清时代这里以“莲沼井蒂”被列为清河八景之一
御河远帆:御河即卫运河,亦称永济渠。清代文人范树珣还有崇兴寺八景诗,亦有吟颂此处玉皇阁者,此处能引起许多文人墨客诗兴大发,吟咏出许多壮丽诗篇,可见当时风光之美。
甘陵草色:清代同治11年版《清河县志》载:“甘陵冢,汉安帝母甘陵氏葬于县东北角”民国23年版《清河县志》载:“旧城东北角相传耿贵人葬此。土人谓之皇姑坟或系皇母之讹。”由此二说看来此处就是甘陵,但据多种史料考证甘陵并不在此处。或许,此处就是《太平寰宇记》中的“孤女冢”,亦或许是后世人为制造的景观,即假甘陵,并将此处以“甘陵草色”为名,列为清河八景之一。
廉墓霜花:廉颇墓在前丁村西南与大堤村东北之间,距前丁村约二华里处,现在已无遗迹。旧志载:“在县西二十五里,与鲧堤近,明万历八年知县向日红封识,东西阔十步,南北长二十五步,今封识已无。”
茶堂龙爪:茶堂即龙王庙,又名龙王堂。在茶店村北,原建有前中后三殿,并有一棵龙爪古槐立于堂前。今庙堂与古槐俱已无迹可寻。据说赵匡胤醉眠隆兴寺宝塔下,醒来走后,老和尚知其非常人,恐因塔倒受到惊吓,就提着糖茶去慰问。直追到城西三里龙王庙前。赵匡胤喝罢茶后说:“出城三里喝甜水,这里的水真甜。”从此,这里的水就变成甜的,因而附近村得名茶店。赵匡胤正和老和尚说话间,天下起倾盆大雨,淋湿了他的衣裳,就跑到龙王庙里去避雨。晴天后,他就把衣裳脱下来,搭在庙堂前的一棵老槐树枝上去晒。从此槐树枝变成龙爪形,以“茶堂龙爪”被后人列为清河八景之一。
结语:清河历史文化璀璨,底蕴沉厚,秦置厝县、汉设清河郡,其后国、州相衍至宋代达1500余年,积淀了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留下了辉煌的历史。欢迎大家来清河感触历史,采风创作,进行文化交流。
上一篇: 张姓之根在清河
下一篇: 河北省清河县“大运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