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清河 » 清河文化 » 正文

清河也被人们誉为“状元之乡”

发布时间:2019-04-18阅读数:525来源:作者:清河县石家庄商会

     历史上的清河重文敬教,人才辈出,据文献记载,自科举以来,共有进士65名,其中状元10名,状元多为崔姓,有兄弟状元、叔侄状元、祖孙状元,清河也被人们誉为“状元之乡”。


      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
      孙伏伽约于南北朝末至隋开皇初年,生于贝州武城(今河北清河境东北部)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满腹经论,深谙治国之道,立志报国,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抱负。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壬午科进士及第,为唐代第一科状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7年),孙伏伽参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进士科(当时未设状元)的科举考试,高中进士之后,步入仕途,由大理寺史、尚书令史、改任万年县法曹,成为一名县属小吏。几经升迁,至隋炀帝末年,成为京畿万年县(今陕西西安)的法曹。
      李渊在长安称帝后,孙伏伽降顺了大唐王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孙伏伽已是颇受李渊器重的官员了。这年十二月举行的科举考试,孙伏伽在角逐的30名举子中名列第一。进士科始于隋炀帝,但由于历史湮没,隋炀帝时的开科情况今已不祥,在中国科举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个状元便是孙伏伽。
      武德初年,针对隋朝灭亡的教训,孙伏伽向唐高祖李渊进谏三策:其一,“天子有争臣,虽无道不失天下”。他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不闻其过”,因此劝告皇帝虚怀纳谏,“开不讳之路”,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其二,“百戏散乐,本非正声”。他认为,隋末皇帝贪图安逸享乐,官场淫风四起,是王朝灭亡的征象,劝告皇帝不要沉迷于声色犬马,要雅正社会风气。其三,“性相近,习相远”。他认为隋朝灭亡的另一个原因是皇帝身边的人乱国,因此,他劝告皇帝慎重挑选皇太子及诸王身边的人,防止身边的人误国坏事。孙伏伽指陈得失,无所回避,慷慨至诚,使唐高祖深受感动。唐太祖认为孙伏伽“既怀凉直,宜处宪司”,遂任命他为治书侍御史。
      唐朝平定天下后,唐高祖颁布了大赦令。但是不久之后,唐高祖又要处罚农民起义军的将领。孙伏伽进谏说:“王者无戏言。”往昔攻打天下时,应该随机应变,现在四方已定,应该制定法律与天下人共同遵守。“法者陛下自作,须自守之”,这样天下百姓才能相信而畏惧啊。“兵食可去,信不可去”。自己做事不讲信义,而要天下的人相信你,怎么可能呢?
      孙伏伽心存百姓,为民请命。当时,军粮赋敛十分繁重,他多次请求减免。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孙伏伽弹劾民部尚书裴矩“苟钓虚名”,而不“救恤百姓”。由此,唐朝征收赋税由以户为单位改为以人口为单位,使贫苦的农民得到实惠。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孙伏伽改任大理少卿。当时,唐太宗经常出去打猎驰射,愉悦群臣。孙伏伽及时上书劝止,得到了唐太宗的高度赞赏:“卿能言朕失,朕能改之,天下庶有谬乎!”
      一天,孙伏伽在朝中得旨被升任为御史中丞,可是制文尚未下达,他回家就躺下了,看不出一点声色,不一会侍御史拿着制文已经在门下拜访,子孙惊喜地向孙伏伽报告,他却若无其事地慢慢起来接见。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孙伏伽因上疏而被免官,他回家后,照常读书著文,若无事人一般。他这种荣辱不惊的精神,深受人们的推崇。

      后来,孙伏伽又出任为陕州刺史。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因年老致士,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病逝于家,葬于清河,至宋代其墓尚存。孙伏伽为人忠直诚恳,敢于直言切谏,有魏征之风,曾受到高祖、太宗的称誉。其性格宽宏而有雅量,荣辱不惊,当时人把他比作三国东吴的顾雍。据《中国历代状元传略》介绍,隋炀帝大业三年始设进士科,开科取士。有据可考的隋朝进士只有6人,其中就有清河人孙伏伽和祖藉为清河的房玄龄2人。自唐高祖武德五年进士科初设状元至五代末,有据可考的状元为172人。其中清河就有6人,因而清河在唐、五代时期就被誉为状元之乡。


      状元乡里的状元们
      在清河,除了孙伏伽以外,著名的状元还有:
      崔圆
      崔圆,字有裕(公元705-768年),唐贝州武城(今清河县)人。少时志尚宏博,好读兵书,怀经济宇宙之心,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考中乙亥科武状元,授皇帝侍卫。
      历任京兆尹参军、会昌丞、司勋员外郎、蜀郡大都督府左司马等职。安史之乱,官员避乱外逃,崔圆逆行而上迎驾于河池,唐玄宗感言“乱世识忠臣”,为其加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剑南节度使。萧宗还京,再拜中书令,封赵国公。乾元元年罢相,迁太子少师。大历三年六月卒,谥曰昭襄。
      崔岘
      崔岘,字公升,生卒不详,祖籍清河(今清河县)人。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辛酉科状元。
      清河崔氏崛起于三国、两晋时期,隋唐一直雄居政治家族之首,共有十几位宰相,族侄崔彦昭,便是其一;累代大小官员不可胜数。可见,崔岘是位不折不扣贵族出身的状元。
      崔昭纬
      崔昭纬,字蕴曜(公元843-896年),唐代清河(今清河县)人,中和三年(公元883年)癸卯科状元。
      崔昭纬出身望族,入仕后,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大顺二年拜相,任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内接宦官,外联藩镇,排斥异己,凌逼君主,权倾一时。昭宗深恶昭纬,于乾宁二年罢相,贬梧州司马,后又下诏赐死。崔昭纬恶行虽多,但也有一善,即提挈后进,进士张林等生活拮据,他每每慷慨相助。
      崔昭矩
      崔昭矩,字表谋,生卒不详,唐代清河(今清河县)人,大顺二年(公元891年)辛亥科状元。第二天,其兄昭纬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崔昭矩得势于其兄,性粗,有凌人之气。但满腹才华,本性老实,刚入仕时,曾饱受一刁蛮从官为难,昭矩常难应对,憨态可掬。历官礼部尚书、考功员外郎,官至给事中而终。
      崔胶
      崔胶,字寿卿,生卒不详,唐代清河(今清河县)人,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癸丑科状元。
      崔胶之叔父崔彦昭,为僖宗时宰辅;其族祖父崔岘,为会昌元年状元。崔胶幼承家训,勤奋苦读,终得状元及第。然,生平事迹失考。
      崔谔
      崔谔,生卒不详,唐末清河(今清河县)人,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状元。
      崔谔,行二,其兄崔詹后中状元,官至中书舍人。崔谔为人忠孝仁和,可谓少年得志;但及第后,不久即卒,只做过地方低级文官,惜哉英年早逝。
      崔詹
      崔詹,字顺之,唐末清河(今清河县)人,唐昭宗天佑四年(公元907年)丁卯科状元。
      崔詹,行一,是崔谔其兄。任唐秘书省校书郎,后改河清尉。唐亡后,仕入后梁、后晋官场,历任监察御史、殿中、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谨言慎行,办事精干。晚年丧子,哀痛而卒,享年65岁。
      崔光表
      崔光表,生卒不详,五代清河(今清河县)人,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年)甲申科状元。

      崔光表登第后,横海节度使卢质上奏,请求朝廷委派崔光表为横海节度使支使,协助卢质治理一方。光表不负重托,建立功绩,后被选入朝廷作京官右补阙,入直史馆主修国史。一生著作甚丰,著有《五代史略》等,卒于任上。


      阿察赤
      阿察赤,生卒不详,元代清河兴贤乡(今清河县油坊一带)人,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丁卯科右榜状元。
      阿察赤是色目人,泰定二年,被任命为定海县达鲁花赤。泰定四年是以官员身份参加科举,一举夺魁,成为该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科场)状元。随后,被授予翰林院国史修撰一职。清河县引之为荣,将其家乡地更名为“兴贤乡”。
      从清河走出的宰相
      清河除了是“状元之乡”外,还是宰相之乡。
      据《旧唐书•孙伏伽传》及《中国历代状元传略》和《大唐新语》记载,从东汉到五代的九百年间,清河就有二十多位宰相,如三国时的崔林、北朝时的崔逞、崔宏、唐代的孙处约、张文瓘、傅游艺、张锡、崔圆、崔群、崔神基、崔龟从、崔慎由、崔彦昭,后梁的张归霸等。他们身居要位,鞠躬尽瘁,协助朝廷,为维护国家的统一,繁荣和发展社会经济,推动历史的进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国魏时的崔林,早年到幽州做刺史。当时,北中郎将吴质统领河北军事。涿郡太守王雄对崔林的别驾说:“吴中郎将是皇上看重的人,郡守没有一个不向他写信致敬的。可是,崔刺史从来不和他往来。如果他以边塞没有治好为由要杀掉你,崔刺史能保得住你吗?”别驾把这句话告诉给了崔林。崔林说:“我这个刺史把离开这个州看得像脱掉靴子一样,难到会牵连你吗?我们这里和北方的胡人接界,应该用清静的政策安定他们,保持民族团结。如果侵扰他们,就会引起反叛,给国家造成后顾之忧。”在崔林任职期间,百姓安宁,民族团结,边塞一片升平景象。但因他不会巴结上司,被降职为河间太守。后来,由于崔林才能出众,被提升为大鸿胪,负责接待少数民族的使节。为讨好魏国,龟兹国王派儿子到魏国来,朝廷奖励他非常丰厚的礼物,其他国家见有甜头,纷纷效仿。崔林认为长此以往,就会耗费国家大量的资财。于是,他参照历代的旧例,制定和完善接待制度,使外交礼仪规范化。这样,既融洽了各民族的关系,又节约了国家开支,深得皇帝的赞赏。
      黄初七年(226)魏明帝即位,崔林赐爵光禄勋,不久又出任司隶校尉。由于魏国初建,不正之风盛行,各郡县官吏严重超编。他上任后,精简衙门机构,辞退非法任命官吏,并加强制度建设,废除繁琐的条文,保留便于执行的规章。由于他清正廉明,政绩突出,深受百姓称颂。景初二年(238)崔林被任命为司空。在任七年间,他兢兢业业,恪进职守,最后积劳成疾,于正始五年(508)离开人世。 
       北魏时的崔宏,自幼天资聪明,有冀州神童之称。立身雅正,虽在兵乱,独励志笃学,不以资产为意。他早年任后燕高阳内史等职,北魏击败后燕以后,道武帝早慕崔宏之名,派人将他追回,待为上宾。接着任命他为黄门侍郎,与张衮共同掌管机要。当时,魏军刚刚统治中原,北方初步安定,法制未建,百业待兴。拓跋琏便提升崔宏为吏部尚书,令他总裁一切制度的制定。崔宏参考历代法令,制定官爵,撰写朝仪,统一音乐,规定法令,为北魏王朝的建立功不可没。他还将八部贵族的分权,转变为八座集权于皇帝,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魏明帝对他大加赞赏,任崔宏统管三十六曹,其职权等于尚书令或尚书仆射。崔林虽然权倾朝野,但从不以权谋私,不收受礼金,不营置家产,家中徒有四壁,出门不坐车,上朝总是步行。有人讥笑他过于节俭,他只是笑而不答。皇帝怀疑他是装出来的,便暗地派人侦察,侦察的人回来说并非虚传,皇帝对他更加器重和信任。不仅如此,崔宏还出身于书法世家。其祖父崔悦师法卫瓘,与同时的卢谌齐名,其父崔潜受祖真传。崔宏尤善行草隶及签押之书,但他除朝廷的文诰,四方书檄之外,从不写作。因此,后世没有留下他的笔迹。 
      初唐时的宰相张文瓘,曾三次出任唐高宗李治的宰相。初时,朝廷大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殿,征讨四夷,养有万匹战马,国库逐渐空虚。文瓘谏曰:“人力不可不爱惜,百姓不可不养活,只有让百姓过上闲适的生活,国家才能稳定和安康。如果使之劳苦,就会怨恨,进而反叛。昔日秦皇、汉武因为讨伐四方,大造宫室,才使社会土崩瓦解。我听说教化百姓于未乱,保卫国家于未危,实行仁政,对他们有益处。否则,百姓不堪弊政,必构祸难。”皇帝听信了他的话,裁掉战马数千匹,并赐他锦缎百匹。后来,文瓘迁大理卿,十几天的时间,就处理疑难案件四百多起,没有一个人喊冤。一次他卧病不起,囚犯们奇就摆设斋饭为之祈祷,等他升迁侍中,囚犯们恸哭不止。文瓘一直对公务严肃认真,下级的奏议,有时纠正,有时驳回。因此朝廷每有大事,都要先征求他的意见,然后才能上奏议决。有一年,新罗国(朝鲜古国名)反叛,高宗要发兵讨伐。文瓘说:“这次吐番犯边,兵吞寇境,新罗虽未顺,兵不内侵。若东西同时用兵,恐怕百姓怨声载道。不如息兵修德,以安抚天下。“皇帝听从了他的忠谏,从而避免了两场战争。
      因其处事公正果决,深得人心,亦为高宗器重,往往将大事托付于他。后文瓘活到三十七岁,逝于任上。追赠幽州都督,谥号为懿,并陪葬恭陵(孝敬皇帝李弘的陵墓)。


在线客服电话

13582016061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