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神童--滕经
发布时间:2019-04-18阅读数:374来源:作者:
元侯祠:距离清河县城东12.5公里处有座元侯祠,这里香火袅绕,沿运河两岸的村民定期都来祭拜,祈求全家平安,子女聪慧。要说元侯祠的来历先从清河县滕蒿林村说起。
清河神童滕经
明朝燕王扫北时期,河北境内因长年战乱造成人口稀少、国力衰降,永乐年间皇朝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采取了移民政策,山西、山东等地移民纷纷被迁徙至河北。山东登州府招远县野鹊村滕胡老一家人被迫离开家乡,他们噙泪含恨被赶到清河境内一个距离卫运河较近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野蒿成林,非常适宜农业生产。滕胡老一家人便在此居住下来,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垒土搭房,垦荒成田,播种农事,并与当地民众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修养生息。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该地房屋相连,良田成片,渐成村庄,滕胡老等人以此地原有密如林地的蒿草的特点,遂定村名滕蒿林。
多年后,滕蒿林村出了一个神童名叫滕经,后人尊称滕小圣,他从小聪颖过人,记忆超凡,双手能书,过目不忘,出口成章,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至今在运河两岸流传着许多关于滕小圣的故事,如《滕小圣三借古书》、《巧募修堤款》、《油坊码头巧对吴御史》、《寻找被盗的汉白玉香炉》、《聪明的来客》等等。据民间传说,滕经长大后参加科举考试时,众乡亲挥泪送至运河码头(即清河县油坊码头),他满载书籍乘船北上应天府即京城应试,并在船头竖一旗帜上写“状元高中”,河中常有红鲤鱼跃上船头供其食用。几日间,滕经顺风北上,途中他每读完一本书便丢入河中,船到京城后整船书籍全部看完,并熟记在心。他在京城参加考试时,文思如涌,挥毫自如,妙笔生花,主考官看其文章连连称奇,欲定其为头名状元,然而时任丞相心怀不轨,并得知滕经船头竖旗张扬赴考之事,以滕经年青张狂、难堪重任为由判了他第二名榜眼的名次。开榜后,滕经心灰意冷,痛恨科考黑暗,感觉无颜再见父老乡亲,便在回家的途中投河自尽。后来传说滕经跳河后被龙王接进了龙宫招为驸马,成了运河上的河神,保佑着沿岸百姓不受洪涝之灾,佑护着来往船只免受风浪之苦。
滕经身亡后被封元侯
据《清河县志》记载:滕经(1521—1544),自幼聪颖,十二岁补弟子员,能双手写字,目观八行,过目成诵,号称神童。明嘉靖二十二年(1544年)去顺天府应试,因科考失意,返程中在天津附近投运河身亡,享年23岁。其亡后,明朝嘉靖皇帝追封其为“北河平浪小圣”,清朝康熙皇帝追封其为“护国镇海显佑济运平浪元侯灵应尊神。”
据滕蒿林村滕氏家谱记载,滕经为滕氏五世祖,其父滕方,其母林氏,滕方有三子分别叫滕经、滕纶、滕纬,滕经娶王氏,无后,坠河落水而亡。古本《清河县志》、《宁和县志》、《长芦盐法志》等对滕经落水成圣的传说均有记载。在滕蒿林村元侯祠内张贴着多幅叙说滕小圣考取状元不第,失意跳河而亡的图画。但据考证,滕经进京应为去考取举人,而不是状元。明朝时期,要想参加状元考试,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先是由童生录为秀才,其次考取举人(参加乡试),只有举人才有资格考取状元(参加殿试)。“滕经十二岁补弟子员”,意思是,他十二岁就被补录为秀才,但据查阅各朝代清河县志,均无滕经为举人的记载,因此可以推断,滕经前往应天府(今北京)考取功名,应该是为了考取举人,而不是前去参加殿试去考状元。那么民间为什么传说滕经前往京城考取状元呢?,笔者以为,可能有以下原因:一则是人们对滕经这个神童寄予了很大希望;二则是滕经的聪慧和睿智在运河两岸产生的巨大影响;三则是明、清两代皇帝对滕经的褒奖,神化了滕经的形象;四则是人们对当时腐朽皇朝的痛恨;五则是基层民众对科举制度的不了解,将乡试和殿试混为一谈。
元侯祠几易其址
从明朝嘉靖年间开始,运河沿岸的人民及滕氏子孙为了缅怀滕小圣,多次修建庙宇,滕小圣庙几易其址,饱经风雨。清朝同治年间,清河县高裴村晚清翰林林行堂在城里为滕经修建庙宇,庙宇修成后,少一牌匾,于是四处央人书写均不合意。一日,清河大儒王殿甲(生于1859年,卒于1922年,清河县高裴村人,光绪十八年科中进士,经御试选录为称庶吉士,光绪二十二年授四川省南江县知县,钦加五品衔,晚年回归故里,号遁翁,著有《遁翁集》四卷留世)在县城游玩时,偶过该庙,他对滕小圣敬慕已久,遂提笔写下“元侯祠”匾额赠予庙宇。中华民国六年八月,元侯祠因故重新修建,王殿甲再次撰写《募修元侯祠缘薄序》,并刻录成碑。后来,元侯祠在文革“破四旧”期间再次被拆除,所幸滕姓族人将“元侯祠”匾额保存至今。原王殿甲所序石碑尽管已找到,但碑文已被破坏,目前存放在元侯祠庙中。2004年在滕蒿林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滕氏族人再次发起并在滕蒿林村募修了“元侯祠”,当年该村恢复了古历五月十七(滕经难日)、九月二十二(滕经诞辰日)庙会。现在除清河县滕蒿林村之外,天津宁和县、青海县、通州区,山东省垦利县、利津县等地仍存有多处元侯祠或小圣庙,香火一直连绵不断。
庙会节目精彩纷呈
元侯祠庙会每次时长六天,庙会期间,滕蒿林村邀请外地剧团及民间团体前来搭台唱戏助兴,演出内容五花入门,既有传统的京剧、豫剧、河北梆子,也有舞狮子、踩高翘等民间杂耍,还有军乐队、广场舞等现代元素。全县各地及周边县、市有滕氏族人都前来祭拜,该村在外工作或做生意的子弟也在庙会期间专程回来,本地滕氏族人也在庙会期间广邀亲朋前来作客,元侯祠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也都前来祭拜、祈求幸福平安,场面非常热闹。
庙会当天,庙堂内外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爆竹声声,震耳欲聋,香火缭绕,烟气冲天,供品丰盛摆满香案,元侯祠屋脊彩旗招展,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庙宇庭院左右两边功德亭内的功德碑上铭刻着捐资修祠者的姓名。
庙会大体共有四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祝辞,滕氏族人代表及村“两委”成员代表祝辞,总结庙会成立以来的所做的工作;其次是敬香跪拜,滕氏族人按长幼尊卑分别到元侯圣像前敬香跪拜;再次祭庙,戏班子或演出团体在庙内元侯像前演唱经典剧目,表演人均为古装打扮;最后一项也是最主要一项活动就是元侯巡街,由四个轿夫抬着披红挂彩的花轿,轿内是元侯和夫人圣像,二十个青年小伙子手举金爪、月斧、朝天蹬,个个英姿飒爽、精神抖擞、威风凛凛,他们分为两侧,都身穿护卫标志的绶带,护卫着轿子。吹唱班在轿子前开路,后跟肃静回避的旗牌分列左右。巡街一行在欢腾的人群簇拥前进,队伍从庙内出发,走过本村大街,穿过村西小巷,沿途胡同口都有村民供桌摆满丰盛的供品,鲜果、鸡、鱼、肉等以示敬意,巡街一行在本村转完后返回祠堂进行祭祀活动。整个程序活动一般两个小时左右。
元侯祠作为运河两岸数百里百姓信仰的圣地,在人们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定期举办纪念活动祭拜小圣,一则祈求全家平安幸福,事业发达;二则希望元侯保佑子女聪慧,能够长大成才,出人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