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院召开学习贯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9-05-24阅读数:526来源:江苏社科院作者:
3月1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举办学习贯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研讨会。党委书记、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夏锦文出席会议并做主旨发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理事长、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周琪出席会议并做总结讲话。会议由陈爱蓓副院长主持。来自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及扬州分院、苏州分院、徐州分院、淮安分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记者参加会议。
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处长王明珠,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和改革处处长郝琳,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姚秀利分别做主旨发言。
夏锦文指出,要从三个维度更深层次思考和理解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一是大运河文化是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流动的文化长廊,蕴含着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流动性与传承性决定了大运河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一种文化传统。二是大运河文化是“水、岸、城”三位一体的文化。水是灵魂,要从水的坚韧贯通、灵动亲和、公平至善、开放包容等特质去认识大运河文化。岸是脉络,大运河贯通南北六个文化区,文化区也因此交流互动,形成大运河文化带。城是明珠,大运河沿线的城镇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衍生出中国运河城市的工商、园林、饮食、漕运、船舶等一系列文化要素乃至近现代文明。三是大运河“通、统、融、合”的精神内核。大运河在历史上推动南北融合、东西交汇、中外交流,体现了“通”的文化特质;在贯通中统一了多样性,沟通、联系各区域,体现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信念;在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上,促进人口迁移、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复兴产生重要作用;形成了全国各族人民、各地区交流、合作关键纽带,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智慧。新时代做好大运河文化研究,要围绕《规划纲要》深入学习,挖掘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核,注重赋予大运河文化新的时代含义,努力用大运河文化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不断让中国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王明珠提出,要全面把握《规划纲要》内容及其鲜明的指导性,找准江苏在规划中的定位和作用,切实夯实大运河文化带研究基础。一是深入研究大运河文化和价值。大力挖掘运河文化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推动大运河从地理空间走向文化空间,为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筑牢理论基础。二是主动对接国家和江苏重要战略。进一步提高研究战略高度,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推进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实施建言献策。三是积极策应地方发展需求。针对相关部门和沿线地区实际工作需要,深入调研、加强互动,围绕生态保护修复等重要领域,努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郝琳认为,《规划纲要》是第一个以文化引领地区协调发展的区域规划,也是对生态保护最为严格的区域规划。应进一步明确规划目标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划分核心区、拓展区和带动辐射区域的规划布局和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等功能定位,充分认识规划提出的分段打造大运河文化保护工程的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强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加快制定地区和行业专项规划,切实组织好规划实施。
姚秀利提出,要做好大运河的文化展示平台,找准大运河文化具体精华“点”“段”,扎实建设可见、可体验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公园文化平台展现漕运、盐运、邮驿、巡视等中国历史上特有制度,彰显国家治理的中国智慧,体现大运河在历史催生重要城镇、带动国家命脉的重要载体功能,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渠道及历史文化交融发展的丰富信息,表达中国传统治水思想精粹和治水实践智慧、哲学价值。
随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王健,研究院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叶扬兵,研究院院务委员胡国良、张卫,研究院徐州分院副院长唐宁、苏州分院副院长史建华、淮安分院副院长季秀平、扬州分院副院长黄杰先后做主题发言,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刘怀玉等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交流发言。
周琪做会议总结,在点评专家发言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及时召开学习贯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研讨会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体现江苏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上率先的追求和奋斗的姿态,研讨会主题鲜明、准备充分,各位专家发言精彩、交流深入,取得了高质量的研讨成果。他指出,要把学习贯彻《规划纲要》作为研究工作的引领,进一步结合江苏实践把研究工作引向深入和具体。要明确研究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紧密结合省市和有关单位制定的相关规划、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立法工作、服务地方和部门实际工作需求等切入点,对接好《规划纲要》六个着力等要求,在更高站位上面向未来,抓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和落实,同时深入研究策划,精准确定新的课题选题。要体现研究特色、形成独特建树。研究院要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围绕核心概念做好破题研究,既注重运河本体研究、历史研究,也注重大运河今天的研究、面向未来的研究。突出文化引领,探索开展大运河专项文脉研究,重点研究新时代如何弘扬大运河文化精神,推动大运河从地理空间走向文化空间。
上一篇: 专家热议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与利用
下一篇: 清河县静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