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蓟州区下营镇推进山楂品牌打造
发布时间:2023-06-20阅读数:273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作者:
走进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野森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清甜的山楂香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咽口水,工人们正在车间里有条不紊地加工、清洗山楂。
下营镇林果资源丰富,拥有1600余亩山楂种植面积,充分发展以山楂产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形成集种植、加工、储存、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近年来,当地发挥山楂种植面积大、品质好的优势,通过实施山楂果品冻干生产、山楂基地新品种引进、山楂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等措施,推进山楂品种培优、精深加工和品牌打造等工作,促进山楂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山楂特色小镇。
小核需要大功夫——
民间技术赋能精深加工
对准孔位依次放入山楂果,转盘一转,刀片一切,整齐的山楂片就进入了下一步。这是下营镇段庄村野森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段亚宗研发出来的山楂去核切片机,如今经过几代完善,72个工作位全部运转下来,一天能实现30吨山楂切片。
“起初也没想自己做,但我找了三家食品机械厂,说是都能做,然而等了三年也没做出来。”段亚宗站在院子里,看着晒了满地的山楂切片,回忆起当年发明山楂去核切片机的故事。
下营镇土壤肥沃,植被茂密,生产的山楂果肉硬度大,酸甜适口,营养物质丰富。镇上60%-70%的农户都种有山楂树,和很多种植户一样,起初下营镇种植户种出的山楂都由食品加工厂收购,直到1998年,由于食品加工厂收购的量过多,生产加工出来的山楂质量有所下降,不再满足市场要求,导致工厂倒闭。
“有人种无人摘,摘了也没人要,因为卖不出去。”说起那段时间的“惨淡”,段亚宗很是心痛。由于山楂不耐存储,段亚宗开始琢磨,如何把鲜的变成干的?
经过尝试发现,用剪刀把山楂剪成切片,晾晒成山楂干之后放到制药厂和大超市去卖,在市场上反而很受欢迎。“那会儿山楂鲜果基本上一毛钱一斤,一毛钱还不一定能卖出去,但是切成片以后,这一斤山楂干能卖到4块钱,老百姓都愿意加工了。”段亚宗告诉记者。
后来,市场上纷纷开始进行山楂切片,人工加工成本开始上升,段亚宗又开始思考如何降低加工成本,“如果能用机器切,不是就能降低加工成本了吗?”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探索,他研发出山楂果切片机和烘干机,实现了山楂选果、切片去核和烘干流水线生产,机器加工标准统一了,产品合格率也大大提高。
记者在冷库里看到,一箱箱打包好的、印有“野森”商标的冻干山楂糖葫芦整齐地摆放着。为了提高市场产品竞争力,段亚宗还投资注册了“野森”商标无偿提供给村民使用。现在,“野森”果品甚至畅销到国外,在段亚宗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靠种植山楂致富。
小果里有大前景——
品牌意识加速产业升级
“明年你再来,这里就不是这样全是山沟了,里边就有观光车。”楠山御林家庭农场主段雪林指着远处的山楂树说。为了做大做强山楂产业,段雪林今年新流转了200多亩土地,投资4000多万元准备发展一个山楂产业基地。
正是大中午,36岁的段雪林满头大汗,脸也晒得通红,但说起山楂产业的发展,眼里充满了神采。“我还有个10人的小团队,除了我学历低,其他人全是本科、研究生,你看我们的商标设计,包括新产品的研发全是我们团队做的。他们可是重要资源!”段雪林深知年轻人的重要性,通过把村里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往回招,给当地的山楂产业注入鲜活动力,“我还有一个直播团队,山楂上市了就直播,没货了就去给周边民俗、农家院做宣传去了。”
不远处,几个村民正在给新种的山楂树浇水。段雪林告诉记者,为了提高山楂的市场竞争力,这次共种植黄山楂、黑山楂、紫山楂、红山楂以及传统山楂5个品种,择优之后再跟老百姓推广,“通过推广带动,品牌就打响了。”
说起农产品品牌,段雪林颇有感悟。前几年受疫情影响,当地山楂卖不出去,政府牵头帮忙售卖滞销水果。“人家问你这山楂都是哪儿的?啥牌子的?一问我傻眼了,我一看不行,咱也得有自己的品牌,有品牌之后价格也翻番了。”
为了打响品牌知名度,段雪林让团队里的年轻人在农闲的时候全部驻外维护客户群体。“我常跟他们说,别让我在家看见你,都出去跑生意。”段雪林告诉记者,希望利用自身的旅游区优势,通过打造山楂品牌,将产品推广到各大旅游景区、农家民宿,同时加大电商平台的宣传推广,将产品覆盖京津冀地区,让农产品不愁卖,让老百姓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