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县县名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1-07-20阅读数:261来源:李靖作者:清河县石家庄商会
最早叫清河的,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古河流,又名清水河,其历史演变非常复杂,对海河水系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南端起自河南省内黄县自西南向东北流经,逶迤千里,在今清河县境西部穿越过境,在今天津市附近注入渤海。公元前602年,黄河改道,原来流入黄河的多支水系改归汇入清河,致使清河流量大增,与黄河几乎等宽,一时成为横亘在当时齐国、晋国间的一条巨川。约公元前105年,黄河改道侵占清河,在今河北省馆陶县向北分出一条名叫屯氏河的岔河,屯氏河又分出屯氏别河和张甲河。三条岔河有的和清河交叉,有的则侵占部分清河河道,将馆陶以下的清河,屡次合流、截断或分割。公元11年,黄河改道而去,清河恢复旧貌。约公元140年,源于山西境内的多处山泉水经菀水、白沟注入清河,清河向上游河道进一步延长。公元206年,曹操经略河北,将清河上游施以延长、拓宽、注水等人工工程,并改称白沟。公元608年农历正月,隋炀帝开凿永济渠,引沁水入白沟,南通黄河,北抵今天津,又溯流而上抵今北京市。永济渠工程基本占用了原清河河道,只是在今清河县附近等较短地段使用了其他河道,这一时期清河的剩余河段仅余今河北省馆陶县以北约200公里,其与永济渠并行流向东北。公元1048年,黄河分为北流和东流两支,其中北流的部分地段侵占永济渠,部分地段侵占清河。公元1128年冬,黄河改道入淮,清河、永济渠恢复贯通。公元1289年,元政府开凿京杭大运河,永济渠由今清河县西改至今清河县东,隋唐大运河在清河境内逐渐湮没消失,其上游来水经赵王河,在今威县牛寨村附近汇入清河。此后,今威县牛寨以上原清河河段改称老沙河,以下河段改称清凉江,并一直至今未变。
第一个以清河命名的行政区划是清河郡。之所以郡名叫清河,是因为清河在境内流经。当时,清河郡是第一层次地方政区,直属中央政府管理。据《史记》、《汉书》等记载,清河郡初设时间为西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言之凿凿,千古相传,被一代代历史学家广泛认可。孰知此说有误,两则考古发现推翻了这种记载的真实性。一是山东省历史博物馆馆藏有古本《齐鲁封泥集存》,其中集录有秦代“清河太守”印鉴封泥,按古代官制,太守为郡治长官,可知秦代应有清河郡建置;二是2008年4月湖南省岳麓书院发现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以“清河”或写作“请河”作为郡名记载的有3处。这就确证了秦代置有清河郡这一事实。可惜秦设清河郡的年代以现有文献资料不可详考,仍是历史谜团。据推测,大致时间在公元前220年前后,距今约有2200余年。
至于何时才有清河县,古文献大多认定是始自西晋咸宁三年(公元277年),但此说也是错误的。《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九·方技·管辂》中记载有一个人物叫徐季龙,曾任三国曹魏政权的清河县令,其任职时间在西晋咸宁三年之前,由此可知清河县应在三国时期就有。具体何时始有清河县,史书并没有给出直接答案,我们只能从间接史料中给出推测。《三国志魏书》记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农历八月,皇子曹冏受封为清河王,当年十月曹冏去世。考曹魏封爵制度,从公元224年至公元232年间所有封王均为县王,曹同的清河王当然也是,因此可以推断:就是在曹受封之时,即公元226年,原甘陵县改称清河国。当年曹囧去世后,清河国除,改名清河县,这应是清河县名之始。这个结论比原来的记载要早出51年。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除南北朝时期有30年改称武城县和新中国成立后有近2年一度并入南宫县外,清河县在历史的时空中一直巍然矗立。由此算来,清河县存世至今已1758年,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
清河历史长期被误写,并且至今仍有不解谜团,对清河人来说是巨大的遗憾。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当前我们在注意建设清河.创造历史的同时,加强对正在发生历史的记载,避免产生新的历史之谜”,也是非常必要的。(清河县地方志主任 李靖)
上一篇: 【运河故事】清河县油坊集的前世今生
下一篇: 清河县各村庄的来历